《材料研究学报》
区域活动在今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然而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形式设置、材料投放、活动内容、教师指导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动态、自由、灵活、开放的态势;对课程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也体现了并行交错,自然融合,相辅相成。就其发展而言,从讲求形式的丰富到注重教育内涵的挖掘;就其价值而言,在“追求过程本身即是结果”的实践中,区域活动对幼儿创造精神、平等意识、交往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律习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大班幼儿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来说,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区域的活动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区域活动内容——主题化、一体化、生活化
(一)区域活动主题化
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呼应,所有的区域活动应围绕一个主题,在各个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与之相关的、不同角度的、更为广泛的学习经验。例如,大班主题活动“人们怎样工作”,我在各区域活动中相应地渗透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引导幼儿能清楚、连贯地表述自己对成人劳动的感知,理解各行各业劳动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如,益智区:提供作业场所、工具的图标及不同的纸条、积木等,学习根据提供的作业场所、工具的图标进行关系的匹配;音乐区:提供警察、医生、司机等头饰、道具以及自制的服装,扮演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小剧情;图书区:收集不同行业人们的工作图书,自由翻阅,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并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认识;美术区: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自制并认识各种劳动工具和设备……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交相呼应,为幼儿呈现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主题存在形态。
(二)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一体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活动区域化进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区域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主题活动下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延伸。教师要凭借教育技巧,在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之间选择、判断和挖掘,并适时地使其相互转化。如大班集体活动——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计划上安排了两个课时,但两个课时下来,孩子们根本不能完整地复述出来,这时就需要老师巧妙地把教学活动区域化。
在图书区,我设置了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版块。初期,我投放了许多打印的故事图片,引导幼儿看着图片内容进行讲述,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几天后,我重点引导幼儿按故事中动物角色出场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讲述,通过排序,帮助幼儿回忆了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投放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孩子们用扭扭棒和画的动物图片自己动手做手偶,进行手偶讲述。孩子们按着动物出场的顺序,仔细地将自制的手偶一个一个绕在手指上,边玩边讲,开心极了。最后,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制一本《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还可以续编故事,“小青蛙找到妈妈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四个步骤在难度上是有递进的,由简到难,根据教学活动的进度和幼儿掌握的情况,有序地、间隔地投进图书区中,逐步提高幼儿的能力,最终达到独立复述故事的目标。
(三)区域活动生活化
“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教育”这是《纲要》明确指出的。李季湄教授也曾说过:“幼儿园的教育要全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活化越来越明显。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是主人,他们有权决定并参与区域的设置,探讨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等等;同时,区域活动的内容还会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而变化,预设内容与幼儿生成的活动内容相辅相成。
以我们的生活区为例。在我们生活区有“包饺子”这一内容,以前孩子们用轻粘土包过饺子,也就这样一玩,没有特别的喜欢。这次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馆(大班每个班的孩子都要轮着去生活体验馆,自己动手做点心、自己煮、自己吃,解决自己的午点),于是我就想:轮到我们班我们做些什么午点呢?孩子们就提议:“我们包饺子吃吧!”不错的提议!那就提前在生活区先练习一下吧!于是我们一起动手准备,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面粉,有的带来了擀面杖,并一起收集资料做了“饺子的故事”展板,孩子们从和面、擀面皮到尝试包花式饺子,最后看到装了满满一大盘的饺子,兴奋地说:“这是真的饺子,能吃的!”材料的改变,让生活区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们对待这个“饺子”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了,变得更严谨、更认真了。孩子们在区域中尝试、体验、探索,经历着真实的生活。区域活动为生活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机会,为经验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点指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