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学报

慈溪新发现一处40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 为研 

来源:材料研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5

7月17日是宁波慈溪章起镇茅山遗址考古队实地考察的最后一天。在当地十几个村民的帮助下,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工作正式结束。

今年4月下旬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管理研究所、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在茅山南坡东埠头村发掘出一件新石器时代工具,张启镇。据专家鉴定,该时代遗址属于千山洋文化,距今4200-4400年。

该遗址的发掘面积并不大,只有100平方米左右,出土了150多个编号器皿和大量陶片。石器的种类有锞、犁、凿、刀、箭、尖石等,还有陶纺车轮、玉器等。考古人员清理出东西方呈弧形排列的三座石坎遗迹,这是千山洋文化遗址首次发现。

“茅山遗址出土陶器的形状与堆放关系十分明确,为良渚文化如何被千山洋文化‘取代’提供了重要思路。”浙江省茅山遗址考古带头人、史前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在接受采访时说。

茅山遗址鸟瞰图。考古队供图

线索来自村民报告

佟焕吉,38岁,张起镇东埠头村村民。这一考古发现与他提供的线索密不可分。

在80年代初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慈溪市文物工作者曾在茅山周边发现零星的史前文物遗迹。 1990年代末,童焕基上初中的时候,在家里后面的茅山上玩耍,他也捡到了陶片。喜欢历史的人,会觉得不寻常。后来在后门挖了一口井,童焕基在周围挖了一个石器和猪牙。当时,他曾给慈溪市博物馆写过一封信,专家看过,但没有定论。

2018年,张起镇编制镇志,收集资料。童焕基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收藏”,试探性地发了张照片。于是,这些照片被转移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引起了全省史前考古学家的兴趣。

2018年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博物馆在童焕基家后门挖了一个约2平方米的试验坑,发现勘探的文化层沟厚1.15米。 ,出土的陶片丰富。据当时参与发掘的省研究所研究员刘亚林介绍,该遗址属于典型的千山洋文化,下面的文化层可能更古老,但与佟所猜测的旧石器时代相去甚远。欢记。

今年4月,茅山遗址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看到考古队的工作环境不好,童焕基主动开门,邀请考古队把他的小楼当工作站,腾出客厅、厨房等空间给他们使用。 “谢谢童先生,如果不是他的热情,这个发现可能是不可能的。”考古负责人丁品说道。

童焕基年轻时的“发现”。受访者供图

藏在陶器中的“密码”

东布头村位于翠屏山北麓,茅山是一座海拔30多米的小山丘到村北40米处。 .

翠屏山在榆次地区史前考古中经常出现。是思明山北侧的残脉。井头山、天罗山、河姆渡均位于该山脉的南麓。另一方面,陕北面向杭州湾。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随着海水的波动和上升,文化面貌断断续续。

茅山遗址北面的景色。考古队供图

1970年代末,在翠屏山西北的慈溪市横河镇发现了河姆渡文物:同家坳遗址。 2009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物管理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现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共同出土了大量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文物、文物和文物。动植物遗迹,这也是慈溪市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

茅山遗址比这晚。据丁品判断,“大约在千山洋文化初期,反映了良渚文化向千山洋文化的过渡。”中间的时间码是隐藏的。在出土最多的陶器之中,这似乎并不奇怪。

这里需要推广三种器官:T形脚架和侧平脚三脚架和弧背鱼鳍形脚三脚架。 “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陶制炊具,“脚”就是他们的脚。根据“脚”的外观,可以上演不同的文化。

丁字鼎足是良渚文化的典型风格,弧背鳍形鼎足是千山阳文化的典型风格。

在茅山遗址,专家们还发现了平边三足和弧形背鳍形三足的存在。其中,下文化层仅见侧平三角足,上文化层为侧平三角足和弧形背鳍形三角。鼎足一起出来——“这说明侧平足鼎明显早于弧背鱼鳍形足鼎,这两个鼎足应该是有直接的传承发展关系。”丁品说:“这种级联关系在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首次被发现。”

茅山遗址发现的侧平脚。顾家义/照片

换言之,如果说良渚文化向千山洋文化的转变只是时间上的一般判断,那么茅山遗址的发现就是两种文化的延续。提供实物证明。

上一篇:超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