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学报》
“我深感宁波的人才生态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政府服务意识强,二是民营经济活跃度高,为宁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打造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大的企业、科研机构选择在这里落户创造了条件。”6月4日下午接受采访时,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这样评价宁波。
黄政仁告诉记者,他来宁波工作即将满两年,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建设稳步推进,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各项事业进展顺利得让我常常感慨,给钱、给条件、给政策等固然重要,但有时遇到懂你的知音更加难得。”
在黄政仁看来,宁波因对人才的迫切渴望、对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高度认同而形成的求贤若渴、创新引领的氛围正是科研工作者、科研机构和科创企业难得的“知音”,弥足珍贵。
宁波的人才生态圈有两大优势
“我是2017年6月9日到宁波就职,刚到研究所第二天,市主要领导就带着一群外地客人来参观。没想到他和我们所当时在场的每一位研究员都很熟悉,让我非常惊讶。”说起那天的这一细节,黄政仁仍记忆犹新,因为自己当时都还没认全这些研究员。
在其他研究所很少有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了宁波全市是自上而下地关注与关心人才,那么对于我们所相关项目、相关成果转化、相关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可以想见。”黄政仁当时就有了这第一反应。
在后续工作中,黄政仁愈发了解与体会到这一点。“我们所就有‘安心办’,专门负责为各类人才解决配偶工作、子女读书、老人就医等各种问题,让大家安心搞科研,这在我所了解的科学院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但也很显然,光靠研究所自身是不够的,正是靠全市的支持才做得这么好。”
在宁波为人才服务意识强的整体大氛围外,强劲而活跃的民营经济也是宁波相比其他地区优势之一。
“科研成果要有下游承接,而不是束之高阁锁在保险柜里,科学家才会有持续的激情。这就取决于当地的社会承接能力强不强。”黄政仁观察,宁波地区恰好有这个能力,每天都有很多企业前来寻找最新成果。
据了解,宁波材料研究所检所十五年来,已与600多家家企业进行了合作,有45项重大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累计转让金额超过10亿元,企业年新增销售超过了280亿元。
“我们所还培育了8家创业企业,另外控股2家、参股18家企业,授予17家企业相关专利许可,有380多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地方、企业中寻找合作。”黄政仁说,宁波材料研究所在宁波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产业化中取得了相当耀眼的成绩。
“现在我们所大部分科技成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被企业盯上了,如果把科研比作十月怀胎,在5-6个月的时候就被‘预订’了。”黄政仁风趣地向记者描述。
宁波材料研究所杭州湾研究院挂牌成立
宁波要向全球要成果、要人才
“我经常对外讲述宁波的这两点优势,并认为正基于此,优秀的企业、科研机构才选择在浙江、在宁波落户。”黄政仁说,而与其他科研院所相比,宁波材料研究所更加了解宁波产业需求,比如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需求,“因而成果转化快、人才贡献大,有近26%的毕业生留在了宁波工作。”
但新时期要有新定位、新作为,光靠原创性的成果转化远远不够。黄政仁说,这正是要建立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的原因,“未来宁波材料所至少要担当起三个层级的智能,原创的成果转化只是第三层级。”
杭州湾研究院效果图
黄政仁向记者介绍,“首先要技术上支撑杭州湾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尤其在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引领产业往前走,其次引进与宁波、浙江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国内国际先进成果与人才进行深化,第三是宁波材料所原创成果的转化。”
杭州湾研究院是打通“从材料研究到产业应用工程化”技术链的重要工程化平台,光靠材料所自身是不够的。“而我在向宁波市委市政府汇报谋划杭州湾研究院的新定位时,交流一点就通,并对于这三点高度认同,认为就是创新的源头:向全球要成果、要人才。”黄政仁就此感慨,在宁波有一种碰到“知音”的欣喜,“比起给钱、给条件、给政策更重要,是遇到一个懂你的人、懂你的城市。”
上一篇:滨州魏桥国科研究院:五大研究中心和两个材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