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学报

从听觉感官演绎紫砂现代产品紫砂乐器月霰创作 

来源:材料研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9

一、紫砂材料在现代创新应用的需求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紫砂产自江苏宜兴,是陶的一种特殊品类。紫砂艺术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逐步发展成熟。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富饶、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基础。随着文人风气的不断发展,紫砂因其材质的独特性、工艺的艺术性,得以作为文化载体,依托文化繁荣而不断流传。紫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以流传和繁荣,与紫砂的商品性、流通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有关联[1]。

提起紫砂,人们第一时间便联想到紫砂壶。紫砂具备良好的透气性能及保温性能,是制作茶具的天然优质材料。紫砂问世两千多年来,似乎与紫砂壶联结在一起,密不可分。紫砂随着中国历史文脉的发展传承一路至今,承载了千余年来中国文人雅士的风骨与精神。紫砂茶具也常常出现在文士墨客的茶桌。因此人们对这种极具传统风骨的材料的认知,始终聚焦于茶器、茶具及其相关衍生品(餐具、文具等)。

紫砂泥产地有限、存量有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现代,对于紫砂材料所能带来的更多可能性亟待探索。紫砂也在探索它在茶器之外的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紫砂乐器“月霰”击奏琴的制作与探索

月霰击奏琴是对中国传统陶瓷材料紫砂的一次全新探索:以音色为出发点,赋予了这千年来在工艺器皿领域早已登峰造极的传统材料以全新的应用价值;通过归纳不同种类紫砂烧制过后的音色特点,构成了一组音色极具韵味的击奏乐器,从而得到不同以往的听觉体验。月霰第一次在实用层面突破了传统紫砂制品的认知局限,并为其在工艺制品之外带来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紫砂乐器制作过程

紫砂泥分不同品种,不同品种之下,受筛选工具的影响又分为不同目数。不同目数的紫砂泥在烧制成型后,敲击侧壁所听到的音色与音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将不同品种、目数的紫砂泥制作成相同厚度、宽度,不同长度的音板并进行烧制。

将烧制出的音板在专业调音设备的测试后,有序排列组合,形成一组敲击乐器。选取80目红朱泥制成一组音板,将其命名为月霰。月霰击奏琴上层为半音音阶,下层为全音音阶。它能够实现跨越三个八度的乐曲演奏。可使用鼓槌依次敲击琴键,感受其音色特性。

(二)“月霰”命名与音色描述

1.名称来源于《春江花月夜》

“月霰”取自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月照花林皆似霰”。“霰”为天空中降落的小冰粒,冰粒落于花林的情景,仿佛能听到一曲源于自然的敲击乐。而月色如霰,这自然的乐曲便如月光倾泻般,流淌于如诗的景中。此意境于月霰音色带来的感受相合。同时琴身融合月韵,竖向观看,如汉字的“月”一字,故名月霰(见图1)。

图1 紫砂乐器-月霰击奏琴

《春江花月夜》以月为载,以江为景,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后人誉之“孤篇盖全唐”。诗中所绘意境与雅士文化隐隐相承。紫砂在制作现代产品的同时,也应当延续紫砂自身所承载的文脉精神。使材料与器物达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效果。

2.音色情感 清脆雅致

80目的红清水泥为这一产品带来了清脆雅致的敲击音色,三个八度音程能够满足简单旋律和较为复杂的和弦演奏。29片长短不一的紫砂片材在排列组合中形成音乐关系,让人们在节拍的顿挫间体味宜兴抔土的音律之妙,在鼓槌的起落中领略吴越古地的千年遗音。

三、紫砂乐器的现代意义

(一)文化视角

1.文化传承

传统紫砂器具在满足日常实用性需求之外,也作为观赏艺术品陈设于室内或展厅。对于优秀紫砂艺术品的资料保存,常常采用图像和视频的记录方式。但这种记录仅停留在视角感官,对于不同品种、目数的紫砂所呈现的敲击音色却鲜有人知。而紫砂乐器则打开了听觉领域的感知,使人们能够获取更为立体的对于紫砂的认知。同时,也丰富了紫砂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料记录于留存。

2.文化传播

紫砂乐器在传播渠道上较以往紫砂产品有着更多元的可能性,在文化艺术产品的主流渠道之外,还能够通过音乐媒体、文艺演出等渠道进行传播。由静态观赏拓展为动态体验、听觉感知。在现代这个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迅速增长的时代,资源的获取愈发快捷和便利。在信息传播中加快信息交流互动的进程,加快交流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反馈[2],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跨界组合,能够更高效地传播紫砂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传播效果。

上一篇:从聊斋志异谈文学创造的发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