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学报》
陶瓷雕塑是一种以陶瓷为材质的雕塑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工艺美术品以实用目的为基础,兼具审美性,有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也就是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 陶瓷雕塑最早是以实用功能为主,如佛像、秦俑以及各种陵墓陶瓷雕塑,演变到后来出现了装饰、玩赏性的陶瓷雕塑,制作得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
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中, 首先是对物质媒介 (材料) 的认识与理解, 然后是对制作工艺的掌握及运用,创作的过程也即是对材料的一种审美加工。 所以在陶瓷雕塑艺术中,材料、技巧(即工艺性)是先决条件, 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观念(即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陶瓷雕塑的工艺性
1.1 陶瓷雕塑的材料性
材料作为雕塑创作者的第一生命, 是创作者赖以寄托思想的媒介,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过:“任何艺术家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 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 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感。 ”创作者对材料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审美情感。
陶瓷作为雕塑材料有着其特殊的魅力, 原料的普遍性、 材质的可塑性都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 陶瓷雕塑是泥、釉、火的综合产物,配泥的多样性、配釉的多变性、烧成的偶然性,使得陶瓷材料在外在表现上存在了无穷无尽的变化。 陶瓷雕塑的物质媒介性,具体表现为材质美、釉色美。
(1)材质美:包含了质地美、纹理美和光泽美等。泥土本身所散发的质朴气息,能给人以自然、回归的感受,陶瓷材质本身的表现力,是现在很多陶艺创作者所追求和探索的; 纹理是雕塑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决定了这种材料能更好地用来表现各种具象或抽象的纹理, 在历史上就存在了许多仿生的作品, 近代更是将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光泽美感符合人们一般的心理审美需求, 是能为普遍欣赏者接受的最直接的审美情感表达, 这种表现形式在紫砂雕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釉色美:釉是一种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种类繁多,一般使用者主要是(色彩之外)从光泽感(有光、无光)、流动性等方面选择釉料。 同样的釉水,在不同的烧制温度下反映出不同色彩,即使是在同一窑炉内进行烧制,也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窑变”,虽然现在由于技术的提升, 对温度、 釉色的变化有了更好的掌控,但是这种偶然性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而这种偶然性恰恰也是釉色有趣的特点之一, 使得人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1.2 陶瓷雕塑的技巧性
工艺的独特性使得陶瓷雕塑又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黑格尔说过:“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才能驾驭外在的材料。 ”任何艺术种类,只要是艺术创作都需要娴熟的、高度的技巧,这种艺术技巧包括对工具材料的性能、用色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段, 通过塑造具体的形象, 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象传达出来的,而这种表现手段也即是专业技法,是指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所必须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陶瓷雕塑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 对于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是极为重要的。 雕塑本身从字面意义的理解就是由“雕”和“塑”两种基本技法构成的艺术形式,是对硬和软两种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运用的雕塑材料无非是木、石、金、泥、骨这几大类, 但是所衍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 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各异的塑造技法,即使是同种材质,由于在审美诉求中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但是在对材料的美感追求上,各地显现出很强的相似性, 比如意大利的大理石雕刻和中国的玉雕对细腻石材的光滑表面效果保持着一致性,材料本身的美感直达人的内心。 对于创作者来说,材料本身不存在优或者劣,不论是细腻的柔和感还是粗狂的质朴感, 在历史的身影中都能找到优秀的作品,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来理解材质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工具和技巧, 就如庖丁解牛一般地将技巧和材料相互融合。
陶瓷雕塑的技法通过数千年的技术改进不断探索发展至今,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造型、烧成来实现的,其中造型是最为主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倾注了创作者几乎全部的创作激情。 造型过程又分为成型与装饰,由于陶瓷材料受地区的影响和限制,所以也呈现出了以产区为区域的不同技法,如石湾的贴雕、捏雕、捺雕、刀塑,景德镇的堆雕、镂雕等等。 装饰使陶瓷雕塑的艺术性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釉作为陶瓷雕塑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 常见的手法有浸釉、淋釉、涂釉、喷釉等等,根据不同的造型选择不同的装饰手法,也能体现出创作者的独到匠心。
上一篇:材料与语言当代绢本工笔人物画探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