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学报

结合装置艺术新手法的产品设计研究 

来源:材料研究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

装置艺术是以1910年马赛尔·杜尚展示的现成品艺术《泉》作为发端并不断发展的,(如图1)这是一种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成品(包括前人的艺术品),运用直呈、挪用、拼置或错位等“陌生化”处理方式进行聚集、集合、装配的实物艺术形态,是当今西方的主流性艺术形式之一。[1]

图1 马赛尔·杜尚的《泉》

二、产品设计与装置艺术的共同点

(一)艺术性

装置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用于表达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产品本身是一个商业化的产物,需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两者都具有艺术性。

(二)创新性

产品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装置艺术旨在吸引观众,通常会采用打破常规的手法,对现成品进行打乱、重组,实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两者都具有创新性。

(三)为人服务的目的性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产品设计也不例外,不仅是设计一种产品的外在,而是设计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装置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作品与人的交流互动,达到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

三、装置艺术新的呈现方式与产品设计的结合

(一)数字化手法

现有的数字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编程技术、计算机呈像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视频技术、计算机音频技术、计算机交互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科技等。将数字化技术手法运用到装置艺术中,一是对现实生活的进行模拟,让观众如置身其中;二是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呈现的部分进行想象和创造,让用户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美感和境界。产品的创造性和自由度得到提升,用户体验感升级。在研究用户体验时,应将人——作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技术使三者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作品属性与环境属性相得益彰,将用户被动的参与方式变成主动,建立积极的交互体验方式。这要求对用户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用户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提炼产品属性,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呈现和创新,使被动的参观过程变成吸引用户主动参与互动和反馈的过程,用户得到全方位的、深层次的体验感受。

3D虚拟试衣间,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改变了传统试衣方式。通过智能摄像头,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试穿衣服,而用户需要做的只是站在试衣镜前,用自然的手势进行衣服的替换,既方便,又实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产品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试想一下,你只需站在其面前,手轻轻一挥,就能试遍所有的款式,看到衣服上身的效果,想如何搭配就如何搭配,体验感甚至超过了真实试衣的效果。

(二)多种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基本体,也是装置艺术的基本体。在装置艺术创作中,材料的分类可以归结为自然材料、工业材料、现成品及多媒体材料。[2]自然材料,指的是自然形成的非人为加工材料,比如岩石、水、树木、花草、土壤等。工业材料是指自然材料经过加工后的材料,即人造材料,包括玻璃、塑料、陶瓷、人造纤维、纸张、金属等多种类别不一的实用性材料,是科技智慧的产物。多媒体材料,影像、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可以穿插组合构成的形式,统一成整体或者个体的形态,提供具有互动性功能的材料。

材料不仅构成了作品,还承载着设计师的思想。当设计师掌握了每一种材料的特性,并利用材料自身语言、引申语言、符码语言,对材料进行组合、搭配,发挥出每一种材料的特质,材料之间相互搭配,便碰撞出艺术的火花。装置艺术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观众在装置艺术多种材料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下,能够获得更加全面、更加新鲜的体验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观众与作品的互动程度,有效地传达了装置艺术要传达的艺术内涵。综合材料的选取不仅应注重材料的外在性能,还应注重材质语言的内涵表达,对其进行探究和运用,使其更好地表达出设计师的意图。同时,还应考虑选取材料与社会语言环境之间的背景关系。

装置艺术并非简单的材料堆砌,应始终保持作品的出发点,遵循美学规律,符合观众的审美品味和大众的审美趋势,将装置艺术融入产品设计中,如何大胆地选用材料,合理地运用高科技材料,加上对光源的运用和环境的配合,可以达到传统手法达不到的体验效果。

上一篇:服装设计的解构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